财达期货配资 致敬英雄 | 耿树清:脱下戎装建新村
在库伦旗库伦镇财达期货配资,人们经常看到一位 96岁的老人在街上慢慢散步。他是当地的一位传奇人物——老军人耿树清。
耿树清, 1929年出生于库伦旗水泉乡南沟村的一户贫苦人家。1947年,18岁的他看到家乡驻扎的八路军军纪严明、爱护百姓,深受感动,就于当年3月穿上戎装入伍参军,此后被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。
军队的生活非常艰苦,风里来雨里去的。但是在战火纷飞的环境里,耿树清从一个青涩懵懂的青年,迅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。在战场上,他一直英勇无畏,冲锋陷阵,入伍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如今已有77年党龄。
展开剩余73%回忆起当年那段峥嵘岁月,耿树清说,战争时期,部队总是急行军,一些大城市,像锦州、沈阳、长沙、衡阳,都是走着去的。
战士们都是负重前行,粮食、穿戴的衣服、八九斤重的枪、子弹手榴弹,一共几十斤重的东西,都要背在身上,有时一天甚至能走一百多里地。一路走,一路还要和沿途遇到的敌人打仗。那时部队转战南北,枪林弹雨,几乎每天都在打仗,耿树清脸上至今还有战争留下的伤疤。
7年军旅生涯,耿树清参加过辽沈战役、淮海战役、抗美援朝、湖南剿匪等,经大小战斗无数,还立过战功。由于表现突出,他先后担任过班长、排长、连长等职务。如今,耿树清的柜子里珍藏着很多军功章,那些都是他在战场上拼杀的记忆。
1954年,耿树清退伍返乡了。组织上安排他到库伦旗制钉厂工作,但是耿树清发现老家水泉乡南沟村没有党员带头人,就放弃了城镇工作,毅然回到家乡。他认为当时的农村太贫穷了,一定要支持地方建设,去最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。
回到家乡的耿树清成了南沟村的第一名党员,担任了村里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。脱下绿军装,穿上百姓衣,手上的钢枪变成了锄头。变的只是着装和工具,不变的是身为军人的拼搏、担当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。
南沟村地势比较复杂,东梁是山坡地,西梁是沙化地,干旱缺水、风大沙多。面对村里一片荒芜的沙砾地,耿树清暗下决心,要尽自己所能去建设大好河山,造福子孙后代。
耿树清思考许久,终于制定出适合南沟村的治理方案——在东梁因地制宜搞小流域综合治理,保护农田和植树造林,坚持林田共治,地埂植树锁边,不断扩大高产田地块;在西梁植树种草,防止土地沙化,提高土壤墒情。
为了带领村民改变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,耿树清自掏腰包去外地考察学习。他打听到有一种叫沙打旺的牧草,固沙效果非常好,就带领村民集体种植。对于不理解的村民,他耐心地进行动员说服,最后南沟村老百姓在耿树清的带领下都开始种沙打旺。等到丰收的季节,老百姓们攥着厚厚的钱,高兴得合不拢嘴,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。那一年,南沟村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。
没几年,南沟村从库伦旗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富裕村,在旗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上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时,南沟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30多个“万元户”。说起这段历史,村里的老百姓还倍感骄傲,说他们有个好书记。
耿树清不仅带领村民种植牧草,还植树造林,防风固沙。西梁的沙化地,他划上沟,种上杨树,从南到北造了8道林带,从东到西造了4道林带,一共32个网格,绿树连片,把南沟村“面朝黄沙背朝天”的旧貌彻底改变了。
从1954年到1987年,耿树清一干就是33年。这33年里,他带领村民累计造林6700多亩、种树50余万棵,光挑水就挑了十万桶。此外,他还办工厂、修水库,做了一件又一件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。
在耿树清退休后的30多年里,南沟村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工作一直延续着,一年接着一年干,一代接着一代干,已经成为了全村人民共同坚守的优良传统。
如今的水泉乡南沟村,郁郁葱葱的林木,如一圈圈绿色的涟漪荡漾开去,绿草如茵,风景如画。经过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财达期货配资,南沟村现有梯田面积3200亩,林网农田4000亩,造林保存面积6700亩,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10%提高到现在的40%以上。耿树清为子孙后代留下的,不仅是一个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,还有丰厚的精神财富,更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。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